以下是含有 國家海洋研究院的搜尋結果,共75筆
一艘屏東琉球籍漁船昨(5)日下午4時許,在高雄興達港外海西方約10浬處海域作業時,船上1名印尼籍漁工手指作業時遭魚鉤穿刺受傷,請求海巡派遣巡防艇前往協助。海巡署艦隊分署第四(台南)海巡隊接獲第六巡防區指揮部通報,即派巡邏艇PP-3511號前往救援,將該名漁工接到船上進行包紮後,載回安平商港,並通報救護車待命,於當天傍晚18時30分交由救護車送永康奇美醫院進行後續治療。
台江內海的潮聲再次浮現。由國家海洋研究院策劃的「看台江.踅五條港-沙洲、港口與沉沒的記憶」特展,自10月16日至10月30日在台南中西區信義街「硓𥑮石黃宅」登場,18日上午舉行開幕茶會,吸引海洋文史與考古界人士齊聚,一同走進台江四百年來的海洋記憶。
海官昨日舉辦78週年校慶活動,為使校友、學生家屬共同見證官校近年來的教育成果及參與各項競賽榮獲佳績,在逸仙樓舉行教學成果展,由各學系展示師生研發的作品及教材,特別是無人機、無人載具及水下設備與人工智慧(AI)技術結合,呈現軍校教育允文允武、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,持續培育優質人才,蔚為國用。
由明怡基金會與輪椅夢公園聯盟共同發起的「臺灣無障礙海洋日」,27日上午在福隆海水浴場盛大登場,讓200名輪椅使用者入海體驗,出席活動的副總統蕭美琴表示希望讓每個人都被照顧到,共享大自然美好。
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22日出席由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、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及Future Earth Taipei Ocean Working Group共同舉辦的研討會,與學界交流海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拓展。她在致詞中指出,台灣社會對海洋知識的關注度仍不足,海委會已推動中長期計畫,投注3億9400萬元資源,積極培育師資、建立職能模型,讓海洋素養成為全民基礎教育的一環。
中度颱風「樺加沙」(Ragasa)逼近,中央氣象署已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,國家海洋研究院22日提醒,颱風中心即將進入巴士海峽,其所引發的長浪將率先抵達台灣東部及南部沿海,呼籲民眾在颱風前中後期務必提高警覺,暫停海邊遊憩與漁撈活動。
高雄有漁民在16日晚間到高雄外海捕撈白帶魚時,意外釣獲一尾超過2公尺長、有著巨大雙眼的巨型「地震魚」,17日凌晨送至前鎮漁港拍賣,引發話題,擺上攤沒多久就被民眾下手買回。專家根據照片鑑定後指出,這尾魚是石川氏粗鰭魚,主要棲息於深海,相當罕見,不過地震魚的出現也令漁民憂心近期可能會發生天災,對此,專家則說,經科學證實與地震並無直接關聯。
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今(18)日率海巡署長張忠龍、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及相關主管,出席「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」(TADTE 2025),宣布海委會將投入68億元,於兩年內完成海巡無人載具籌建,全面推動「海空一體,精銳海巡」藍圖,強化海域偵監與執法能量。
115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由國立中央大學承辦,校方日前史無前例前往北極引燃聖火,高舉台灣原住民工藝的聖火火炬,路線從最北邊的全球種子庫(Seed vault)出發,象徵生命起源與無限希望,期許向全世界傳達賽會「無懼.永續」的創新精神。
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(國海院)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(水試所)合作,自112年起推動「大型藻類養殖與碳匯技術研究計畫」,以台南七股陸域藻場為核心試驗基地。國海院負責藻場建置、藻種篩選與量產技術,水試所則將量產的大型藻布放至離岸風場,並進行高值化產品開發與碳封存測試。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日前赴七股訪視指出,研究計畫已採集52種本土藻類,其中約6分之1具產業潛力,值得持續推進。
國立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師生近日前往實務單位,親身體驗邊境查驗工作,落實課堂理論與現場實務的結合。系主任馬祥祐表示,該系立基於金門海島與邊境前沿的特殊地理條件,緊扣全球海洋事務發展脈動,發展出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專業特色,為全國唯一聚焦海洋與邊境管理的學系。
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全國兒童海洋繪畫比賽,8月2日在高雄港務分公司貴賓船舉行頒獎典禮,共有84名國小學童脫穎而出,由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親自頒獎,獲獎學生與家長同歡,現場氣氛溫馨熱鬧。
台灣魚類研究成果再添一筆。國家海洋研究院近日於學術期刊《Marine Research(海洋探索)》第5卷第1期刊出文章〈A Review of the Taxonomic History of Taiwan's Fishes(台灣魚類分類歷史回顧)〉,由魚類學者邵廣昭與何宣慶共同撰寫,詳實記錄台灣魚類分類研究百年來的發展脈絡與代表性成果,展現台灣在國際魚類學界的重要地位。
暑假來臨,許多民眾戲水消暑卻易忽略水域活動隱藏的危險。民眾應選擇有合格救生員值勤的安全水域,避免接近有「禁止從事水域遊憩活動」或「水深危險」等水域。新北市熱門戲水景點如石門白沙灣、金山中角灣、福隆海水浴場及三峽大豹溪等地,均有合格救生員及新北市消防局派駐民間救難團體駐守,並配有救生艇及各救生設備隨時待命。
為推動全民海洋素養教育,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25日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辦「OSS出任務」成果發表會。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,透過OSS這套啟發性的教材與社教場館協力,將進一步推動全民海洋素養教育,從孩子開始認識海洋、了解海洋。
近來天氣炎熱,海域戲水意外頻傳,7名國、高職生15日到屏東枋寮漁港附近海域戲水,疑遭暗流捲走溺水,19歲黃姓高職生失蹤,16日上午被發現時已不幸身亡,友人表示黃見朋友溺水前去營救而犧牲;37歲法籍男子與女性友人16日下午到新北市淡水沙崙海水浴場戲水,疑遭海浪捲走,海巡人員迅速尋獲送醫仍不治。
屏東枋寮漁港紅燈塔海域15日發生一起學生溺水意外,7名學生戲水時疑因體力不支,其中1人不幸罹難。海巡署獲報後,迅速派遣巡防艇趕抵現場,成功從險境中救起6名學生。海巡署表示,隨著暑期即將來臨,特別呼籲民眾,從事各類海上活動前務必提高警覺,並善用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研發的「Go Ocean海洋遊憩風險平台」,掌握即時海象資訊與風險預警燈號,確保自身安全。
端午節前後全台傳7起溺水意外,台東縣成功鎮1名陳姓高職生2日在岸際戲水溺斃身亡,綠島鄉1名墨西哥籍遊客5月底戲水失蹤,迄今下落不明。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教授董東璟表示,夏季海象常伴隨離岸流、暗流與偶發大浪,誤入難以脫身。
端午節前後1周,全台發生7起戲水意外,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教授董東璟指出,夏季海象雖不若颱風劇烈,卻常伴隨離岸流、暗流與偶發大浪,這些水動力特性肉眼難辨,卻具有極強拉力,加上人類游泳速度遠不及流速,一旦誤入幾乎難以脫身,許多溺水事件正是發生在外觀看似安全的潮間帶與近岸水域。
臺、法聯手升起共好之帆,締結守護海洋之約!海洋委員會、法國在台協會與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,5月19日假淡水漁人碼頭舉辦「攜手國際.航向蔚藍」啟航典禮,來自臺法兩地的師生們,將以6天的旅程,探索通向世界的藍色航道,在跨越國界的學習中播下友誼的種子,在海洋的懷抱裡共築永續未來。